武则天有一首五言诗故事,《腊日宣诏幸上苑》:

  明朝游上苑,火急报春知故事。

  花须连夜发,莫待晓风吹故事。

  这首诗被收进《全唐诗》里,编者于诗题下有个题解,从那题解看,这首诗的后面藏着一个故事故事。天授二年,也就是武则天登基做了皇帝的第二年的腊月,一些大臣诈称皇家园林里开花了,想骗武则天游园观赏,待她游园时对她这个篡了李家皇位的女人有所图,武则天一开始答应了,但立即感觉不对,便将计就计,写了这首诗,派人到园林里向春天发诏,赶紧开花,不得有误。第二天早晨,大臣们到园林里一看,还真开了许多名花,从心里服了这个女皇,却不知这些花是武则天派人连夜布置的。李家的大臣们把皇权从武则天手里拿回来还给了李家,《全唐诗》的编者也不肯将这首诗给了武则天,在题解中说:“大凡后之诗文,皆元万顷、崔融等为之。”从一些历史文献看,武则天喜欢弄笔墨文字,写一首小诗应该不是什么难事,而这首诗所体现的武则天的气魄,却不是一般人能代为写得出来的,这诗后面的事若是真的,武则天也未必派人布置花朵,只不过用这首诗说破了大臣们的图谋,北方这里,腊月里开一园子的花,你当我傻啊。

  到了宋人那里,诗没了,武则天没用谁请,还真到园林里游玩来了,不是腊月,是在冬月来的,园林里没谁要图她,却有草木仿佛也知道接驾,大冷天的满园子的花全都开了,事见宋人高承《事物纪原》卷十《牡丹》:“一说武后冬月游后苑,花俱开,而牡丹独迟,遂贬于洛阳,故今言牡丹者,以西洛为冠首故事。”

  到了清代李汝珍那里,把诗和牡丹的故事一并拿了去做了引子,铺陈出一部《镜花缘》来,书中说武则天冬日赏雪,醉笔草草,写出那首诗来,让人拿到上林苑挂了起来,诏令各路司花仙子一个早晨百花齐放,仙子们不敢违旨,纷纷让自家所司之花开了,只有牡丹仙子犹犹豫豫,开得晚了,武则天一怒,把牡丹花贬洛阳去了故事。

  听了这故事,洛阳怕会不高兴——送到我这来,怎就贬了它,来我这之前,它哪有那么名贵故事。贬牡丹花于洛阳,这种说法其实把洛阳也贬了,武则天听了怕也不会高兴。宋朝诗人王禹偁在其《芍药诗三首》之序中说:“芍药之义,见《毛诗·郑风》,百花之中,其名最古……然自天后以来,牡丹始盛,而芍药之艳衰矣。考其实,牡丹初号木芍药,盖本同而末异也。”假设牡丹真就是武则天弄到洛阳的,那也是因为她对花与城市两爱,武则天是喜欢洛阳的,长安是都城,洛阳也是都城,就在她当皇后的时候,洛阳就已经是东都,她登基于洛阳,驾崩于洛阳,在她当皇帝期间,升东都洛阳为神都,而将长安改为西京,降为副都。

  小说《镜花缘》里,武则天的一次醉酒任性,却真的造成了一场贬谪,司花仙子们奉凡间皇上之诏开花,却违了上天自然时序,纷纷被贬往红尘中去了故事。百花齐放,说说也就罢了,实是不可能也不应该的,一种百朵齐放还可以,百种于一时之际按口令齐开,那其实是很吓人的,像牡丹那样被武则天用炭火炙烤逼迫而开,就更不是什么好事了,花各有时,还是让百花各家自开自的吧。